翻舊帳

2010年4月25日 星期日

苦候九年的重逢, 從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到愛在日落巴黎時(Before Sunset)



很棒的導演, 很棒的劇本, 很棒的演員, 很棒的一部電影.
我等了九年了.

我不曉得有多少觀眾是跟我一樣期待這部電影的. 九年前, 還在念成大的時候, 學校每個星期六都會在成功廳播放二輪片. 那時的我已經養成了某些龜毛的個性, 其中一個就是: 看電影一定要坐在我認為最好的位置上. 我還記得很清楚, 那個椅子的號碼是11-1, 出口走道後的第一排正中間的座位. 為了坐這個位置, 我都是搶在中午第一場開演前, 摸黑坐在裡頭. 不用排隊, 不用驗學生證, 因為連工作人員都還沒到. 在這樣的情形下, 我看了這部電影的前身:"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



前一部電影的大意是描寫兩個年輕男女在陌生的都市裡相遇, 在短短的一個下午和一個夜晚, 藉著不斷地聊天, 了解彼此的想法, 進而相知相惜, 發展出一段短暫的戀曲. 結局是, 兩個人故意在分離時不留下任何聯絡方式, 想試試看, 是否在六個月後, 兩個人還能在原地相遇.

電影很棒, 結局也很棒.
有很多事情不需要講得太清楚, 否則就跟連續劇沒什麼兩樣了. 六個月的時間太長, 兩個人的距離太遠, 如果沒什麼好結局, 那也是意料中的事, 倒不如就這樣留個想像空間, 好讓觀眾對未來還能有些美好的憧憬.

事隔九年, 聽到導演要拍續集, 還特地找回了兩位男女主角. 在知道的瞬間, 我感動得全身起了雞皮疙瘩. 原來, 即使不是好萊塢的賣座模式, 也還是有人願意花心思在上頭. 原來, 有著期待的不是只有我一個. 雖然, 我也很擔心導演一不小心拍壞了, 會把我對前一部電影的美好回憶給破壞掉.

還好, 我的擔心是多餘的.

這兩部電影的拍攝模式是很類似的, 就是男女主角兩個不停地一直講話一直講話, 溝通, 刺探, 在每一次不經意地, 若有似無地凝視中, 不斷地試著觸碰對方的靈魂. 雖然是在有著文化氣息的巴黎拍攝, 但對於風景古蹟的著墨完全等於零. 看著這種電影, 會讓人回想起年少無知的過去. 看著看著就會覺得, 是啊, 講愛情的電影就該這麼拍啊, 熱戀中的人, 眼裡除了對方, 哪還看得到其它的東西?

一直在講話的電影? 不會很無聊嗎?

不會, 一點都不會.

隨著兩個人聊天的內容, 心情會跟著起起伏伏.

當你聽到男女主角曾經同時在紐約待過幾年, 每天也許就生活在咫尺, 卻又失之交臂; 當你聽到男主角說, 他準備要結婚的那一天, 在紐約的某個咖啡店外頭看見一位很像女主角的女子, 然後女主角說, 她那時候真的就住在附近; 當你聽到, 兩個人當年其實都試著要實踐那場六個月後的約定, 卻因為意外而錯過彼此時.

你一定會在心底發出一聲長歎.

當你聽到男女主角相隔九年, 聊起各式各樣的話題, 卻又契合得像是這九年的時間完全不存在; 當你聽到, 兩人在即將再次分離的時刻, 忍不住內心洶湧的情緒, 互道彼此的思念和委曲; 當你發現, 男主角要求女主角唱歌, 女主角要他挑選, 居然就被他挑中了那首為他而寫的"華爾滋"時.

你會覺得, 這樣才叫一對戀人.

是的, 這就是續集給人的感覺. "戀人就該是這樣的".

至於結局, 導演還是秉持著一樣的風格.

"寶貝, 你要趕不上飛機了."
"我知道."

留不留下? 導演沒講, 但已經夠了. 這樣的結局已經夠讓觀眾思考, 這樣無奈的對白也足夠讓觀眾心碎了.



題外話, 茱莉蝶兒(Julie Delpy)真是美女, 即使有著歲月的痕跡, 但她還是不折不扣的美女. 氣質, 是遠勝一切品牌的保養品.



written by Lily @ 2006.02.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