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我不爽的是它的名字.
"米苔目"就是一個因為台灣人不求甚解以訛傳訛的壞習慣所產生的名詞, 是一種自以為是的血淋淋例子.
正確的寫法應該是"米篩目".
這道粿品的作法是用米漿, 經過篩子的孔隙後讓它硬化, 變成一條一條圓柱形的條狀物.
一般的吃法能煮能炒, 是一道客家名菜.
客家話的念法是"米(Mi)其(Chi)目(Mu)", 那個"其"的音, 就是篩子的意思.
所以, 如果要正確地用中文把這道菜的名字寫出來, "米篩目"會是比較傳神的.
但, 一般人不會去深究這個.
多年前我最早看見中文化, 是寫成"米笞目", 那個"笞(ㄔ)"很明顯就是客家話轉中文的結果.
這是第一次的謬誤.
接下來, "笞"這個字, 有很多人不認識, 甚至我相信, 有很多人還覺得老闆寫錯字了!
於是, "米笞目"成了"米苔目", 就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
這是第二次的謬誤.
Written by Lily@2010.2.13
有鑑於第一條留言的指正, 做些修改.
台語的念法最初可能還是從正確的"米篩目"而來(不知要從何考據起, 只能做無罪推定), 但滿街的"米苔目"依舊是文字化之後的謬誤. 這應該算第幾次呢? 那就算第一點一次好了, 讓台客兩邊成為分支.
Modified by Lily@2010.10.08
閣下也許不知,米苔目的「苔」不見得是從「笞」來的,而是直接由台語轉來。台語裡的「篩」,音近於「台」,因此「米篩目」發音近似「米苔目」。因此,正確地說,台語本來就是說「米篩目」,只是一般店家用近音字寫成「米苔目」罷了。並不是因為先有了寫錯了的「米笞目」,然後才有台語的「米苔目」說法。閣下稱台語的「米苔目」是「第三次錯誤」,其實不確。若還有疑問,可參見維基:
回覆刪除http://zh.wikipedia.org/zh-tw/%E7%B1%B3%E7%AF%A9%E7%9B%AE
純粹路過
感謝指正, 內容已稍做修改.
回覆刪除